当前位置:中报资讯 > 资讯 > 长安自动驾驶创吉尼斯纪录 2020年后将不再生产“傻瓜型”汽车

长安自动驾驶创吉尼斯纪录 2020年后将不再生产“傻瓜型”汽车

身为第三大汽车央企的长安,越来越不像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11月28日,在重庆举办的长安汽车第三届技术开放日上,长安汽车向公众展示了许多黑科技,科技二字正越来越紧密地与长安汽车品牌产生联系。

经济观察网记者从现场看到,长安汽车在传统制造技术、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几方面做了重点展示。在汽车驾驶性能技术上,长安汽车展示了CAE、车身、底盘、电器、内外饰、轻量化、工艺制造等多个领域的新技术。例如,在车身漆面工艺中有一项叫作光影流动的技术,该技术通过光学分析获取实车外观数据,让车身表面平顺度提升40%,从而让外观整改的准确度和效率提升。

在驾驶安全技术上,长安汽车展示了其达到国际级的碰撞实验室和NVH整车半消声室。在碰撞实验室,一辆逸动EV被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尾,追尾面积为车辆尾部靠左的50%。记者在现场看到,该辆被撞击后的逸动EV后备箱已经粉碎不堪,但车辆后排空间还得以保存,这意味着当车辆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类似的撞击后,车辆后排乘客的生命安全会得到相当好的保护。

比起传统制造领域的技术,长安汽车更愿意展示智能化黑科技。记者从现场看到,一辆被多项智能科技武装起来的长安CS95,具备刷脸进车、全自动泊车、以语音指令在车内控制智能家居,以及在家里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对车辆无线充电 等功能。据了解,这是长安汽车正在打造的手机端+车载端+智能家居终端三端互联生态的一面,其主要控制通道是基于云计算的语音输入。

此外,长安汽车首个面向公众、开展商业化运营的L4级纯电动自动驾驶共享汽车体验区也开放示人,车辆可以实现手机APP一键约车、远程自动取还车、远程自动泊车,而坐在车里的人无需对车辆进行任何干涉。长安汽车副总裁刘波向记者介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感知技术是通过激光雷达实现,长安采购的雷达目前来自于供应商法雷奥,并且车辆同时集成了十几个传感器进行操作,目前已经可以让坐在车里的人实现手脚同时松开。他同时认为,这一套系统造价较高,真正实现量产上路还需要一段时间。

此次长安汽车技术开放日的一大重头戏,是长安汽车以55辆车获得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巡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纪录本身意味着长安汽车在自动驾驶方面又完成了一次自我挑战。早在两年前,长安汽车就完成了国内首个超2000公里无人驾驶测验,后来其无人驾驶车又穿越了可可西里无人区,目前长安汽车在中美两国都拿到了智能汽车测试牌照,面向公众体验的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也在开展两年多时间以来,长安汽车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新技术测验活动,不断地向外界传递着企业科技转型的信号,同时给品牌打造技术引领者的新标签。根据长安汽车的官方表述,每年长安汽车都会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健全的研发体系也是长安汽车的一大名片。

据记者了解,在长安汽车今年推出的CS35 PLUS、CS85、逸动EV460等新车上,长安的全速自适应巡航(CCC)、智能语音、飞屏互动等技术已经实现量产,并且成了新车的重要卖点。

这背后显示出长安汽车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转型战略在不断深化。根据该战略,长安汽车将从服务客户向经营客户转型,从传统产品向新能源+智能化产品转型,从提供产品+服务向提供产品+服务+出行解决方案转型,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这其中科技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催化剂。作为该战略的两大子战略,香格里拉计划和北斗天枢计划分别发力新能源和智能技术领域。新能源方面,长安汽车未来将投入超过千亿元大力发展,2025年不生产纯燃油车;而智能化方面,长安汽车2020年开始不再生产非联网汽车这种傻瓜型汽车,要全面进入智能汽车阶段,而到2020年,长安还要实现L4级无人车量产。

目前,整个汽车行业都认识到行业正处于新技术变革期,由传统汽车制造商向科技出行企业转型也成为所有车企的共识。国际上,大众、福特、丰田等国际巨头都已经公布了自己的转型规划并加大投入,而长安在国产品牌中算是转型较早的一家,这对其占领未来竞争先机有利。然而作为转型的代价,长安汽车近两年遭受了严重的销量下滑局面,销量方面已经被吉利和长城甩到了后边,从此前的自主第一跌到了第三的位置。因此,如何在轰轰烈烈的转型过程中尽快振兴主业,也是长安汽车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

no cache
Processed in 0.77549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