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报资讯 > 保险 > 从保险购置拖延症,看背后暗藏的心理学

从保险购置拖延症,看背后暗藏的心理学

昨天,一位小伙伴告诉我,他的朋友刚承保不到3个月,还未过等待期,不幸查出甲状腺癌。一阵唏嘘和惋惜之下,我今天想聊聊为什么在购买保险这件事上,人们这么容易患上“拖延症”。

 

一、“拖延”行为学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拖延症不是小众现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

根据《拖延心理学》一书的观点,行为活动的效益U(成就)受四个维度E、V、I、D的变量影响。

同时还有一个公式:U=EV/ID

行为活动的效益U越低,拖延症就越严重。买保险为什么会拖延?

1.jpg

E:对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

大多数认为买保险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就像购买商品一样简单,对其来说,这根本不算是任务,所以E值很低;但对于一些客户,因为体检报告有些异常很担心买不到保险,其“任务难度”比普通人大得多,所以这类客户E高,活动效益U大,相对反倒不会拖延。

 

V:对整个任务感到愉快的程度

买到心爱的衣服、花钱吃顿美餐毫无疑问都是快乐的事情。而保险则不同,保险买的是保障,是虚的物质,同时,在你花钱的同时,你却希望永远健康安全,不要出险,永远不要用上。所以买保险的V值低。

 

I:分心的程度

大相比于刷朋友圈、看抖音这类常见的能带给大脑快速及时的愉悦满足感来说,保险无疑是个乏味的事情。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条款,繁琐的投保核保流程,各种资料准备,能让人专注的做就怪了。所以买保险I值高。

 

D:得到回报或酬劳的时间

一般来说,一个任务完成或收获报酬时间越短,越不容易满足,所以游戏的设定常常是分很多小任务来不断的满足玩家,让玩家能继续玩下去。但保险本身就是个长期过程,“回报”也意味着意外的发生,所以买保险的D值高。

综上所述,在购买保险这件事上,拖延公式中4个要素都决定行为活动效用值极低,对应拖延程度高也就不出意外了。

 

二、“侥幸与焦虑”心理学

再来说说侥幸心理。保险的潜在购买者都认为自己短期不会出意外:

"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可能会真的生这种病?”

“我平常很注意安全,怎么可能出意外?”

2.jpg

在购买保险这件事情上,会抱着侥幸并且不着急的心态无限拖延着。人们习惯用经验来评判未来的事情,过去和现在身体是健康的,所以也会对将来抱有偏向于乐观的预想。

然而生活就像一台胡乱冲撞的大卡车,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迎面撞上你。

分享我身边朋友的一件事情,去年7月份多次询问保险购买事宜,但是后来因为筹备婚礼等事宜一再拖延,直到今年9月份再次聊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分享,她因为闪婚闪离在几个月里因抑郁就医,被诊断为抑郁状态。这个诊断直接导致了她最近再次购买时,很难购买到重大疾病保险,因为目前所看到的产品健康告知中,都有针对精神疾病的严格筛选。现在的懊悔并不能改变任何。

都知道早点买有早点买的好处,身体好,加费拒保风险小;早点脱离“裸奔”,有点安全感;年龄越小越便宜。

道理都懂,却依然选择拖延,带着那一丝丝侥幸。

2018年年初一篇《流感下的中年》刷屏,导致中产家庭的焦虑感急剧上升。年中一部《我不是药神》看哭多少朋友。

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在求生存中有尊严的活着。

我想,如果不是家里有矿的话,那就只有高杠杆的保险保障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吧。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

no cache
Processed in 0.52089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