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报资讯 > 新经济 > 战略新兴产业对应485行业新动能指数或成风向标

战略新兴产业对应485行业新动能指数或成风向标

中报资讯 2018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已经实施。去年11月下旬国家统计局于披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长达149页接近八万余字。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有关新兴产业的答记者问,再次引起经济和资本行业关注,了解新兴产业分类和发展变化,或许是众多投资人士、企业家能能从中受益的。
 
2018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了国民经济485个行业类别,2017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近1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同时,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对于新旧动能转化、新兴经济监测、激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新兴产业对应485个国民经济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范围、重点产品和服务,适用于对“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监测和管理,满足统计上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速度的需要,监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奠定了统计基础,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与2012试行版相比,2018版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上增加了126个,达到485个,在内容上增加了 “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数字创意产业”“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智能制造相关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及维修服务”等符合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类别,并细化了新材料产业。
 
宁吉喆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与2012年试行版相比,在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其调整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变化,2018版在编制的过程中是以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目的,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新材料产业统计目录》等相关文件而制定的。二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变化,以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编制的。三是更加注重实际可操作性,立足于现行统计制度和方法,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保证统计部门能够采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数据。
 
2017年“三新”经济增加值13万亿
 
2018年,依据2017内部试行版进行调查,范围扩大到302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查内容将根据最新发布的2018版做进一步调整,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八大产业,320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
 
2018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全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活动“三新”经济增加值。
 
从核算结果来看,2017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近1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4.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9个百分点。2015-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兴经济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动能指数”激发经济发展三大意义
 
宁吉喆表示,国家统计局测算和发布了“三新”经济增加值和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目的是全面监测我国新兴经济发展变动情况,促进社会全面客观认识我国“三新”经济整体发展态势,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测算和发布反映新兴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通过多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综合动态地监测新兴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变动特点,为判断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程提供新的视角。
 
二是从经济发展的基础、潜力、动力、进展等方面,分别量化支撑新动能发展的知识能力、经济活力、创新驱动、网络经济、转型升级等5个方面的表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三新”经济发展和传统经济的调整优化。
 
三是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发布为下阶段我国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地释放经济活力潜力提供数据支撑。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

no cache
Processed in 1.00716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