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18亿月活跃用户,超高流量作加持的腾讯近年来一直向着财险、寿险、中介等跨界奔来。从通讯再到支付,然后再到银行、保险、基金等领域,腾讯的金融帝国一直都在低调的推进着。
每一个互联网巨头都有一颗保险帝国的心,腾讯亦对保险领域投入诸多资源。虽说前些年腾讯通过参股众安、和泰、香港英杰华等手段向着金融领域进军,但非控股或“非亲生”始终是制约腾讯深入保险市场的一大门槛。直到微民保险代理的成立,腾讯拥有57.8%的控股权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腾讯才正式开启了自己在保险领域“自立门户”之路。
近日,腾讯在保险领域再陷一城,成立于2013年的国银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已悄然改名,变成北京腾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而背后则是由腾讯旗下深圳市腾讯视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00%控股。
公开资料显示,国银保险经纪于2013年6月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由凯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营业范围涵盖保险经纪、企业管理咨询、风险管理咨询、投资管理咨询、再保险等,业务范围涉及能源、电力、房地产、大型工程、金融、医疗、运输、制造和养老等产业。
2018年10月,该公司办公地由北京西城区变为北京海淀区;投资人由凯银投资管理变为腾讯视频文化;12月底,法定代表人一栏由朱红变更为洪丹毅,总经理变更为赵俊。自此,腾讯正式拿下国银保险经纪,并于2019年初改名。这意味着腾讯拿下了一张保险经纪牌照。
2018年底,微保发布一周年成绩单:
微保小程序月活用户近2000万,70%的微保用户在微保第一次使用微信支付购买保险服务,48%的用户在购买保险后重复回访。平均每人拥有3.5张保单,最多一人购买了15张保单。
一年时间,月活2000万用户的业绩着实不易,也是众多新兴公司无法匹敌的业绩,但对于拥有更大梦想的腾讯而言或许是不够的。腾讯保险所期待者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一个保险产品的销售平台,作为中国两个互联网巨头之一,腾讯又怎么会甘心做一个保险产品销售平台呢?
作为大流量平台布局保险板块的关键环节,保险专业中介牌照的链接作用更甚于保险公司牌照。相对第三方的立场,既实现了链接消费者,链接保险公司的流量变现,也引入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生态布局。
我们知道,保险公司牌照是保险业的一道门槛,很多大型企业都在申请这一块,但是牌照发放实在是太难,几乎很难批复。但相对于保险公司的牌照而言,保险中介类牌照不属于金融牌照中极度稀缺的资源。即便在目前监管趋严、牌照收紧的情况下,依旧可从市场上以两三千万的价格取得一纸保险代理或经纪牌照。
2016 年,牌照申请门槛开始提高,需要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 5000 万元,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此外,保险经纪牌照的审批发放相对较少,这才让保险中介牌照开始紧俏。
保监会要求开展保险网销要有牌照,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可以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资格备案,很多互联网保险平台方通过收购拥有牌照的公司,进而切入互联网保险业务。
互联网巨头拿下保险代理牌照,都是冲着做保险中介平台去的,希望通过与各大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并把产品提供给用户,从而实现用户流量价值的变现。腾讯一直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做很多尝试,但是最为倚重微民保险代理这家公司,相传微信九宫格入口资源给到了微民保险。
但是腾讯财付通团队做的一生保却没有获得这么核心的资源,他们与和泰人寿携手合作提供保险服务,在保险产品选择上会比较局限于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作为大的互联网巨头,需要的是丰富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保险中介牌照则可以满足业务的需要。
那么,保险代理牌照以及保险经纪牌照都属于保险中介牌照,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微保是保险代理,是保险公司的代理,而腾诺则是保险经纪,是保险客户的代理,这是两者在理论上的区别。而在实际中,保险代理公司一般倾向于办理分散性的、个人性的业务,保险经纪一般倾向于办理招标性的、团体性的业务,这也是两者的区别之一。除此之外,从监管政策层面来看,保险代理在得到保险公司授权下,可以代替保险公司进行理赔,而保险经纪还可以从事风险咨询,可以办理再保险业务,可以双向收费。
从两者定义看,一方以客户为出发点,赚的是客户的咨询费;一方以保险销售为出发点,赚得是保险公司的渠道费用。保险经纪和保险代理之间,似乎可以理解为链接客户+链接保险公司的组合,是商业模式的相互补充。由此也可以看出,腾讯拿下保险经纪牌照并不是多余之举,明显是本着保险业务多样化去的。
腾讯在保险领域的整体战略布局目前还不是太清晰,但也可以看出野心不小,作为互联网巨头的腾讯又会走出怎样一条保险之路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